新闻中心
NEWS
2021-12-01 16:35:37
浏览:
多的完成预算目标的单位之一。千难万难,攻坚克难就不难。型材人横下一条心,靠着主动出击寻找市场、痛下决心提升质量、千方百计赢得用户、精打细算降本增效的系列“组合拳”,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,闯出了一片新天地。在打赢生存保卫战、全力全速全面构建公司新常态下竞争力的新形势下,型材厂的做法给我们深刻的启示。本报从今天起,陆续刊登来自型材厂的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 石鹰 张晓鹏 时值初夏,记者走进太钢型材厂,探究这个老厂焕发青春活力的缘由。 在型材厂的办公楼前,一棵海棠树枝繁叶茂,粉红的花苞纷繁绽放。记忆里,这棵树一直顽强地生长在这里,默默见证着型材人艰辛的奋斗历程。 型材厂于2005年由当时的初轧厂与锻钢厂合并成立,是公司工艺技术逐步升级、新老装备并存的一个突出典型。今天的型材厂,既有1958年初轧厂建厂时投产的1000毫米可逆式初轧机,也有上世纪90年代投产的1000吨小快锻机,更有前几年建成投产的世界最大、最先进的1800吨径锻机。 2008年,公司决策上马型材1800吨径锻机,这在当时还是国内的第一套,目的在于优化品种结构、拓展品种范围,形成圆钢、方钢、扁钢、锻材系列特种钢材,满足高端装备制造需要,加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。 然而,生不逢时。新装备一投产,困难便接踵而来。全球经济危机爆发,钢铁行业形势急转直下。突如其来的变化,让型材人有些措手不及。在型材厂,常规产品订单迅速减少,用户要求越来越高,质量异议开始攀升。更为严峻的是,新装备投产不久,国内钢厂又先后引进了6台同等规模的径锻机,特别是还针对型材厂投产的径锻机进行了改进,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后发优势。